首页 > 保健 > 正文

运动猝死危害极大量力而行最重要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6日

运动猝死危害极大量力而行最重要

运动猝死是指,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一般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发病快、危害大,是运动猝死的重要特征。绝大多数的运动猝死属于心源性猝死,如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发生心脏性运动猝死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运动者患有潜在的心血管疾病,二是参加了超负荷运动导致心脏缺血。

运动超负荷常常是运动猝死的诱发因素。当运动过于紧张和激烈,超过了人体承受的极限,就会出现血压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心脏系统不堪重负、血液量氧气量需求猛增,但供应量减少。在血、氧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运动者的心脏急性缺血,导致心肌梗死、心律紊乱或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猝死。

除了心源性猝死外,脑溢血、中暑、呼吸道疾病、肝病、肾病都有可能导致猝死。另外一些外部诱因,如体内存在感染灶(扁桃腺炎)、心脏部位外伤性出血、饱食后运动、曝晒、运动后淋浴等也会引发猝死。有个别情况是由感冒引发心肌炎,在运动中没有足够重视而猝死。

缘何中年人易猝死

运动猝死大多发生在中年人群。调查显示,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是40至50岁。其中,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至5倍,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会增加。最近几年来,无论男女,猝死的发病年龄都呈年轻化趋势,30岁就猝死的比例正在增加。去年在浦东新区,一名28岁的女性在游泳中不幸猝死。

之所以中年人成高危人群,有综合因素。如压力过大,这在白领、企业家中最为常见。工作压力大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许多猝死就发生在精神过度紧张、情绪差、连续加班后。此外,膳食结构不合理。常吃高脂、高胆固醇的食品,大量饮酒、吸烟,这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会增加猝死几率。还有忽视体检。上述高危人群更容易因工作繁忙而顾不上体检,或自以为根本不用体检,从而耽误了病情。

此外,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大于55岁的女性,吸烟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者、肥胖者、缺乏运动及工作紧张者,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如何预防运动猝死

毕竟,运动猝死发生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在运动人群中,每年猝死率大约在25万分之一。专家认为,只要能做到正确预防、科学健身、加强医务监督、视自己情况量力而行,运动猝死是能够避免的。

运动医学界通常把猝死的预防分为三个等级。初级预防是在没有既往心脏病的人群中进行的,次级预防是在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心脏异常的人群中进行,三级预防是治疗急性心脏骤停以防止发展为猝死。

对于普通人群,初级预防是要加强科学健身的宣传教育,如推荐中小强度运动,强调适宜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修改游戏规则来减少对抗等等。次级预防的关键是减少危险因素和及时发现前驱症状。前驱症状包括有劳力性或非劳力性晕厥、胸痛、急性胃肠道症状或发热,出现过心脏停搏、晕厥、癫痫发作。三级预防主要是提供现场医务监督和建立急救计划。如在大型赛事或其他活动中,应配备专业心肺复苏设备和急救器材。

专家建议健身爱好者最好在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或比赛前做全面身体检查,尤其是心肺功能方面的检查,例如常规心电图,必要时还要做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有年轻猝死家族史的所有有血缘关系成员和没有运动史的人都应作上述检查。已经诊断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竞技运动。确定没有心血管疾病、身体健康的人群,在休息充分、身体状态适宜的情况下可在当天参加体育活动。运动量一定要适应自身情况,中老年人和体力较差者要根据身体状况决定合适的运动量,减少激烈程度。

注意运动前、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的胸闷、压迫感、极度疲劳等症状,如果在运动中出现胸闷、气促、心慌、头痛、恶心的情况,要中止运动,然后充分休息。不能盲目坚持,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猝死的发生。

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热量食物,保证睡眠质量。遵循体育锻炼的原则,长时间没锻炼突然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一定要量力而行。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超负荷运动。身体疲劳或有疾病时,应该充分休息避免运动。

相关链接

把握急救10分钟

当遇有人出现呼吸或心跳中止症状时,应在10分钟内进行如下抢救:一、拨打“120”或“999”紧急呼救。二、让患者头部后仰,下颌上抬,头部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尽量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带假牙,需要摘掉,避免抽搐时造成危险。三、做有效的心脏按压,具体方法是,两手手掌重叠,手指抬起,放在患者的心前区(胸骨下1/3部位偏左侧),垂直往下按压。按压幅度为3至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次;同步采用人工呼吸,每30次心脏按压辅以两次人工呼吸。